根据 Kindle采集大众阅读电子版圣经的记录,圣经中高亮最多的一节经文是腓立比书四章六节:
应当一无挂虑,只要凡事藉着祷告、祈求,和感谢,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。”
虽然这并不是一项严谨的学术统计,但这个结果我们都能够理解,也能够认同。毕竟,我们每个人,或多或少都会为生活中的事情感到焦虑。这节经文之所以成为许多人的最爱,是因为它告诉我们:面对焦虑,我们可以做什么。圣经在这里教导我们,当把忧虑带到神的宝座面前。对很多人来说,这的确很有帮助。
然而,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。不信,我把五节和六节连起来,你再看看?
主已经近了。 应当一无挂虑。
只要凡事藉着祷告、祈求,和感谢,将你们所要的告诉 神。
圣经出版社常常推出各式各样的版本:有“弟兄专用版”、“姊妹专用版”、“亲子教养版”等等。还有一个版本是将圣经六十六卷书全部拆开,每一卷书单独成印。于是,新约就变成了一本本薄薄的书,特别是书信,只有十几页而已。这样一气呵成地读,就和当年众教会圣徒读的方式一样。
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再来读腓立比书第四章,很快就能看出:保罗在这里并不是平白无故来一句“应当一无挂虑”。他是在一个有逻辑、有根据的基础中,提出这个劝勉。你可能觉得我这样说有些夸张,那就让我把这“责任”推给那些发明了经文标号系统的早期学者吧。
当年,保罗写信时从来不会标注几章几节。这种章节编号的系统,其实是13至16世纪的学者逐步建立起来的。这个系统当然有许多优点,方便查找、引用、背诵。但套用一句托马斯·索维尔的名言“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,唯有权衡取舍”,编号系统提供了清晰的文本,有时却舍去了完整意思。尤其是其断句的方式,会让人容易忽略了句子之间原本的关联。
事实上,保罗在这里说“应当一无挂虑”,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要求,而是一个有理由、有盼望的结论。只是因为段落的分割,我们容易忽视他提出这个劝勉的前提。
你若查考早期教父的解释,会发现他们的阅读方式与我们很不同。他们的圣经没有章节编号,因此读起来自然也不会被人为的停顿打断。在他们看来,腓立比书四章五节末尾的“主快来了”,和第六节开头的“应当一无挂虑”,其实是同一句话。
比如,金口约翰(John Chrysostom)就这样解释:“主快来了,所以什么都不要忧虑。”又如基洛斯的狄奥多雷(Theodore of Cyrus)也说:“主快来了,不要忧虑。”
他们理解保罗的意思。这是一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的经文,也是这节经文的力量所在。
但因为现代经文标号的系统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不必要的停顿,整句的意义便被割裂了。尤其当我们用释经原则来研读每一句经文时,容易落入误区。
所以,有时候我们不妨效仿教父们的读法。保罗在这里的重点并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把焦虑带到神面前。虽然这句话本身没有错,也常常鼓励人心,但保罗在这里的核心意思其实是:“因为宇宙的主宰、万王之王就要来临了,所以你不要忧虑。”
祂的到来,意味着一切不公将被纠正,一切冤屈将被昭雪,一切破碎将得以修复。
换句话说,保罗并不是要我们强行压下焦虑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样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焦虑。保罗不是要求我们控制情绪,而是提醒我们:造成焦虑的根源,将要被彻底挪去。
“主已经近了,应当一无挂虑。”为什么要忧虑呢?你告诉我:那些人若反对你们,又怎样?你看见他们过得奢华享乐,就为此忧伤吗?审判已经近了;他们很快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交账了。你若在受苦,他们却享安逸,那也只是暂时的;这一切很快都会结束。他们若图谋加害你,威胁你,“应当一无挂虑。”
审判的日子已经临近,到那时一切都会翻转过来。即使你善待那些图谋害你的人,他们最终也不会因此得益。若你正面对贫穷、死亡,或任何可怕的事,也不要害怕,因为“报应已经近了”。
就像被拆散的经卷终要复原,被编号割裂的经文终要重归完整,我们碎片化的生命也将在主的手中得着整合。
或许,信仰最悖论的智慧就在于:当我们不再为拼接生命碎片而焦虑时,我们终于可以注目那位说'看哪,我将一切都更新了'的主,凝神注视他那挥洒恩典的双手,完成一副远超我们想象的荣美拼图。